为什么我需要(React-virtual-dom)?
产品的功能源自需求,react 作为一个成功的UI库也是如此。
假象我们有这种需求:
我需要自己撸一个轮子,能够在数据改变的时候,及时相应在页面上面,怎么做?
一个工作两年左右的工程师就会思考:
- state改变监听
- 拥有一个JSX模板
- state改变被监听+模板变化 = 生成一个DOM展示;
- state又变了;
- state改变被监听+模板变化 = 生成一个新的DOM展示;
问题存在吗?
问题很大:
- 第一次生成了一整个DOM;
- 第二次有生成了一整个DOM;
- 第二次的DOM完整替换了第一次生成的DOM;
重绘很耗费性能的好嘛。
粗略地改进:
…4
- 在替换旧的DOM之前进行对比,不一样的再替换之(实际上就是DocumentFragment);
- 展示新的DOM;
提升如何?
其实并不明显
React方案改进
…2
- state改变被监听+模板变化 => 生成虚拟DOM,用以描述真实DOM;
- 用虚拟DOM生成真实DOM;
- state又变了;
- state改变被监听+模板变化 => 生成新的虚拟DOM,比较旧的虚拟DOM和新鲜的虚拟DOM,找到区别,直接修改;
终于:
- 性能提升一截;
- 甚至使得跨端应用成为现实,RN(React Native)得到广泛使用。为什么呢?因为原生应用里不存在DOM这个概念,
但是虚拟DOM这个思想,这个简单的js对象是完全可以正常跑通的,因此,只需要在执行环境中判断出是在Browser还是App中,就可以使React开发多端应用。
都9102年了,你凭什么还说我们浏览器慢?
先来看一看浏览器加载HTML文件都需要做什么:
虽然每个浏览器有自己的引擎,但是大致工作流程都差不多,如图所示分为5步:
- 用HTML分析器(解析器),分析HTML元素,构建一棵DOM 树;
- 用CSS分析器(解析器),分析CSS文件和元素的inline样式,生成页面样式表;
- 将前面的DOM树和样式表结合,构建一棵Render树。这个过程被称为Attachment,每一个DOM节点都拥有attach方法,接收样式信息,返回一个render对象(renderer)。通过这些render对象(renderer)构成一棵Render树;
- 浏览器对着Render树开始布局,为每一个存在于Render树上的节点确定一个精确的坐标;
- Render树有了,节点显示的位置坐标也有了,最后一步就是调用每个节点的paint方法,让他们现出原形!
那么,当你在撸代码的时候,使用了原生的api,或者是JQuery(老夫不管……)去操作DOM时,浏览器就会按照以上5个步骤重新走一遍,而且更加恐怖的是,假设你在写代码时,“我要一次性更新10个DOM节点”,那在浏览器眼中,它收到第一个更新请求后并不知道后面还有九个,因此立刻执行(1.2.3.4.5.),最终执行了10遍流程。
假如说每一次新的更新都会对前一个DOM节点的坐标值发生影响,那么也就是说,只有最后一次计算节点的坐标才是有用的,前面9次白算!
所以说,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,计算机硬件不停地升级,Mac电脑都卖到2W了,但是操作DOM的代价依然非常昂贵,频繁地操作更会出现卡顿等奇奇怪怪の现象,严重影响用户体验。
不要反驳说,我一个小小的简单的DOM节点能有多少玩意儿啊?
给你看看
那怕是一个小小的div,都有如此多的属性,那么整个DOM树有多少,想想都害怕。
什么是虚拟Dom呢?
虚拟DOM是一个描述真实DOM的简单js对象
回到上面那个问题中,加入一次操作中有10个更新DOM的操作,那么我虚拟DOM不会像普通浏览器那样傻傻的立即操作,而是将10次更新内容的diff保存到本地的一个js对象中,最终将这个js对象一次性attach到DOM树上,通知浏览器,你好去paint了,这样就可以极大程度上节约计算成本,避免无谓的计算,好钢要用在刀刃上。
1 | const VirtualDomTree = Element('div', { id: 'virtual-container' }, [ |
好处很明显,数据的更新第一步反映在js对象上,在内存中对js对象的操作速度肯定比浏览器慢悠悠跑来的快得多,等到更新完毕,再交由浏览器去绘制,完美。
那再具体一点,到底是怎么实现的呢?
1 | /** |
除了以上三个参数之外还会保存key和count
OK,到了这一步还没有结束,等到有了js对象之后,还需要将其映射成为真实的DOM:
1 | Element.prototype.render = function() { |
根据DOM名调用源生的createElement创建真实DOM,将DOM的属性全都加到这个DOM元素上,如果有子元素继续递归调用创建子元素,并appendChild挂到该DOM元素上。这样就完成了从创建虚拟DOM到将其映射成真实DOM的全部工作。
神秘的Diff算法
这个玩意儿算是面试总会问到的。
两棵树如果进行完全的比较,那么时间复杂度是O(n^3 );
但是通过《深入浅出React和Redux》这本书的介绍,Diff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只有O(n)!
要实现如此低的时间复杂度,那么就要牺牲一些东西,比如,深度遍历、精确性。
但是,在现实的前端开发中,跨层级的DOM元素的操作不是占据大多数情形的,因此,这么选择的Diff算法是最优的。
diff算法中只会比较同层级的元素,一旦发现某一级之间有所不同,则会弃置其子级,直接用从新的差异的一级以及其下的所有子级替换旧的。我们会有个疑问,这样做那子级中相同的元素不是无法复用了吗,那怎么还能提高比对性能?这无疑是一种缺陷,但也带来了好处就是算法实现简单,也就提高了比对速度,因此最后也是能够提升性能的。
现在,某张小熠又新创建了一棵树,用于和上文中的树比较:
1 | const newVirtualDomTree = Element('div', { id: 'virtual-container' }, [ |
花里胡哨的线,但是也大概表达了Diff了些什么:
- 第一种(蓝色)是最简单的,如图中的p标签变成了H3标签,这个过程被称之为 REPLACE 旧节点包括下面的子节点都将被卸载,如果新节点和旧节点仅仅是类型不同,但下面的所有子节点都一样时,这样做显得效率不高。但为了避免O(n^3 )的时间复杂度,这样做是值得的。这也提醒了React开发者,应该避免无谓的节点类型的变化,例如运行时将div变成p就没什么太大意义。
- 第二种(紫色)也比较简单,节点类型一样,仅仅属性或属性值变了。
1 | renderA: <ul> |
这个过程被称为 PROPS
这个时候不会触发节点的卸载(componentWillUnmounted)和装载(componentWillMount)生命周期,而是执行了 节点更新 (shouldComponentUpdated => componentDidUpdated 系列方法)
1 | function diffProps(oldNode, newNode) { |
- 第三种(绿色)就只是文本变化了,文本其实也是一个Text Node,这个简单,直接修改文字内容即可,被称之为 TEXT
- 第四种是 移动、增加、删除子节点,这个过程被称之为 REORDER
具体可以看 虚拟DOM 算法解析
列表渲染的元素,你如果不加key,我就嗷嗷叫……
这个warning,vue和react都会报。他们强烈建议开发者,拜托你在写通过数组循环渲染item的时候,一定要加上key,不然我们在虚拟DOM比较的时候就只能进行两层循环,才知道什么发生改变了,你们开发者如果加上了key,那我们就可以非常快速且清晰地比较出新增和删除了什么东西!
比如⤵️
A B 【F】 C D E
我想要插入一个F元素,那么简单粗暴的方法就出现了:
卸载C,装载F,卸载D,装载C,卸载E,装载D,装载E
如果我们在JSX里为数组或枚举型元素增加上key后,React就能根据key,直接找到具体的位置进行操作,效率比较高。
Keys should be “stable, predictable, and unique.” 所以不建议在使用key的时候,简单地使用上数组的index属性,那个玩意儿会带来巨大的坑。
因此就变成了最小编辑距离问题,可以用Levenshtein Distance算法来实现,时间复杂度是O(M*N),但通常我们只要一些简单的移动就能满足需要,降低点精确性,将时间复杂度降低到O(max(M, N)即可。
最终Diff出来的结果
1 | { |
最终映射到真实DOM中
深度遍历DOM将Diff的内容更新进去:
1 | function dfsWalk(node, walker, patches) { |
具体的更新代码如下
其实就是根据Diff信息调用源生API操作DOM:
1 | function applyPatches(node, currentPatches) { |
这个时候呼应开头了,虚拟DOM的目的是将所有操作累加起来,统计计算出所有的变化后,统一更新一次DOM,以上大概就是全部解析内容了。
React Fiber
请看下一篇我的博客《React-Fiber学习笔记》
参考文献
What is the Virtual DOM?「React官网」
深入浅出React: 虚拟DOM Diff 算法解析
链接挂掉了几个
深度剖析:如何实现一个 Virtual DOM 算法